甜玉米新品种正甜613、正甜38产业化示范与推广
任务来源:广东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财政厅项目
完成单位:广东省农科集团良种苗木中心、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广东省杂种优势利用站、广州市
花都区蔬菜技术推广站、从化市种子公司
主要人员:郑锦荣、李育军、龙卫平、卢文佳、张衍荣、韩福光、李智军、林创水、莫泰煜、钟广键、潘启真、田永红、黄文涛、王子明、郭达、赖建辉、冼仕娣、李朝阳、覃学锋、谢盛良
起止年限:2001.1~2006.12
获奖级别: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授奖部门: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评审委员会
获奖时间:2007年
主要内容
广东省农科集团良种苗木中心自上世纪90年代就从100多份甜玉米资源中筛选出了15份优质自交系,利用这些优质自交系与抗性好、适应性强的国内普通玉米杂交,经系谱选育,获得2个核心自交系。‘正甜613’和‘正甜38’就是利用这2个核心自交系培育出的新品种,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这两个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耐旱、广适、易制种等优点。区域试验表明,可溶性糖含量‘正甜613’为18.7%;‘正甜38’为18.31%,均高于主栽品种‘穗甜1号’(17.2)。广东省区试及多点生产试验表明,‘正甜613’平均亩产885㎏,‘正甜38’平均亩产为890㎏,分别比对照种‘穗甜1号’增产10~15%和10~18%。品种比较试验中,‘正甜613’、‘正甜38’平均亩产分别为875㎏、891㎏,分别比台湾品种‘华珍’增产15.4%和25.1%。两品种对甜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水平达到或超过‘穗甜1号’,而优于‘华珍’。适应各种生态类型地区,可在我国10多个省及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栽培。耐旱性试验结果表明,‘正甜613’、‘正甜38’在干旱下的平均产量分别为723.4 kg和768.9kg,分别比‘粤甜3号’(国家甜玉米区试对照品种)增产14.5%及21.8%,达显著水平,说明两品种耐旱性强,高产、稳产。制种容易,亩产种子达150~200公斤以上,比同类品种增产30~50%。
为将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还开展了以下工作:1、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 系统开展了高产、稳产无公害栽培技术、采收标准化、鲜苞保鲜技术等研究与应用,制定了一系列新品种产业化生产的配套技术规程。通过新品种及产业化配套技术的推广使甜玉米产区的平均亩产提高130~168公斤,增幅15%~17%。2、良种标准化繁育 分别在广东、海南、陕西、山西等地建立了多点规范化繁制种基地4000多亩。研究制定了良种繁育技术规程,采用了一整套措施,严格按照甜玉米的繁种要求繁殖亲本和繁制杂交生产种。利用DNA指纹图谱及小区种植进行室内外种子纯度鉴定;按照严格的检测技术规程对种子的发芽率、含水量、净度进行测定,保证了新品种的种子质量。3、示范、技术培训、宣传 在广东、云南、四川等地建立了各50-80亩甜玉米高产、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及甜玉米主产区,如惠州、湛江、高要等市,召开大型现场会11次,培训农户15期,培训农民3万人次,发放各种资料5万份;在电视台及杂志、报刊上分别进行了计40次、12期的宣传。自2002年以来参加了历届种子交易会,在展示品种中表现突出,赢得了政府、种子商、种植户的青睐,有力推动了两品种的推广。4、大面积推广 几年来累计繁种160万kg,两品种推广到广东、广西等全国10个省份及东南亚三国,推广面积达160多万亩,推广范围、面积居国内自主选育品种前列。本项目的推广使甜玉米平均亩产提高130~168公斤,增幅15%~17%,新增社会经济效益6.6亿多元,产生了38.4亿元的社会效益。同时带动带富了5000多制种户及40多万种植户,使两甜玉米品种产业化达到较大规模。另外,还采用技术+基地+公司模式与生产甜玉米果汁的加工企业合作,在甜玉米产业化向纵深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