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11222-(china)NO1

从“软弱涣散”一跃成“先进” 洪排村党支部为何能快速“蜕变”?
2020-06-29 08:08 来源:本网原创稿

     广东省农科院通过抓党建强班子聚民心,因地制宜兴产业,助力帮扶村走出贫困、落后困局

  “以前,我们借学校不到10平方米的地方办公,代表们只能在榕树下开会。”“我很多年前就是预备党员了,可那些年支委一直都不开会讨论,入不了党,想为村民服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当时的班子不团结不配合,帮扶单位进来大半年,开展扶贫工作都比较困难。”

  说起洪排村曾经存在的问题,村“两委”干部和省农业科学院驻洪排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吴寿迁仍印象非常深刻。

  由于不团结,村里的发展一直停滞,洪排村党支部被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帮扶单位省农科院在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下,通过抓党建、强班子、聚民心,顺利推动一系列帮扶措施落地生根,洪排村党支部被评为企水镇的“先进党支部”,目前所有贫困户已顺利脱贫,贫困村成功出列。

  这个雷州西海岸边的小渔村短时间内实现蜕变,可谓“奇迹”。

  环境美了 腰包鼓了 信心更足了

  洪排村位于湛江市雷州市企水镇,全村人口不到210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2户226人。

  四年多来,在广东省农科院精准帮扶下,驻村工作队与洪排村团结协作,坚持以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因村施策发展特色种养产业,使环境变得更美,村民的腰包更鼓,在奔小康的路上决心信心也更强了。

  经核查,有劳动力贫困户2019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336元。

  以前支委长期“软弱涣散”

  多年没有发展过一名党员

  以前,由于村党支部干部不团结,群众对他们工作不理解,洪排村人心涣散,经济基础薄弱,环境很差。

  洪排村党支部书记谢妃芳说,以前村党支部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借洪排小学的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办公,村里要开村民代表会议只能在榕树下进行,用乒乓球台当会议桌。

  由于村里的“主心骨”出了问题,村民之间、部分村民与村党支部干部之间都矛盾重重,经常出现斗殴和信访问题。

  “由于村党支部干部不配合,村民不理解,导致我们2016年进来后很多想推进的民生工程很难动工。”吴寿迁说。

  党组织后备力量培养也严重滞后,此前多年都没有发展过一位党员。洪排村委副主任谢家贤是一位热心村民,一早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8年被批准为预备党员。可是从那时候起到帮扶单位进村前,原来的村党支部委员会就再也没开过一次会讨论他的入党问题。问题重重的洪排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后进村”“上访村”,被定为省定相对贫困村,洪排村党支部被组织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大力实施“头雁工程”

  打包化解20多年矛盾 党组织威信大大提升

  “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要想贫困村不贫困,村党支部得首先强起来。”时任省农科院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姚文山深刻地意识到,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牢牢抓住党组织领导班子能力建设这个关键,大力实施“头雁工程”。在省农科院驻村工作队的建议和协助下,企水镇下定决心,成立了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组,进驻洪排村党支部,组长由时任第一书记姚文山担任。

  省农科院高度重视,从院党政领导班子到驻村工作队,都主动策划、极力推动,努力打通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的“思想关”。

  驻村工作队先是跟村党支部干部逐一谈心,使这批2017年刚换届的干部很快在思想上得到了转变。

  2018年,驻村工作队协助镇党委对上访群众做思想化解工作,针对涉及村内7宗难以协调的矛盾进行打包处理,通过召开党员专题党课、矛盾双方协调会、班子研判会等,最终以双方40多人签名同意调解的方式全面化解了积压20多年的村内矛盾。此外,还由镇驻点干部、驻点帮扶工作组、村干部分组负责全村7个小组的矛盾排查、化解,村内矛盾纠纷大幅减少。

  “矛盾化解以后,村党支部干部的威信大大提高。这两年,村民遇到问题首先都会找干部帮助解决。”吴寿迁表示,因为干部处理事情比较公平公正,村民们都很服气。这两年洪排村基本上再也没有发生上访和打架斗殴的事情了。而村里的“三清三拆三整治”也得以顺利开展。

  组织强了,凝聚力就大了。仅2018年,全村就有7个人写入党申请书,发展了包括谢家贤在内的3位党员,数量创历史新高。

  院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建帮扶

  洪排村历史上首次获评“先进党支部”称号

  2019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廖森泰带领洪排村两委干部到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万安村参观,与万安村党委就党组织头雁工程进行座谈交流。

  “这次外出让我们看到了团结的重要性。”谢家贤对新快报记者说,回到村里后,村党支部干部对村民加强了宣传,表示要团结一心,跟着帮扶单位一起,真正把村里建设好。

  吴寿迁告诉新快报记者,廖森泰书记和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委员、副院长何秀古等院领导在每年的“七一”建党节前后,都会到洪排村上党课,内容涉及党建引领、和谐稳定、发展产业、环境整治等。由于讲得生动,整个会议室100多席都坐满了。

  省农科院还安排下属作物研究所管理党支部与洪排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帮扶。

  经过省农科院党委、企水镇党委、驻洪排村工作队和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2019年7月,洪排村党支部被雷州市企水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为村党支部历史上首次获得先进;三名党员被评为镇“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年底顺利通过考核,成功摘掉“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帮扶成效◎

关键词1

产业帮扶

优质鸡场给贫困户分红61万

  班子稳定了心齐了、村民理解了支持了,省农科院的一系列帮扶措施得以陆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了帮助洪排村全面发展,省农科院院长陆华忠统筹谋划,整合全院力量,在进村伊始就确立了强化党建促发展、因地制宜兴产业、科技扶贫促增收的帮扶理念。指导成立了洪排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省农科院专家工作室,提供“保姆式”科技服务,安排120多万元院自筹资金,发展林下优质鸡集约养殖、特色作物种植等12个项目,与两家农业公司签订长期购销合同,仅通过集约养鸡一项,就实现向贫困户分红61万多元,向集体分红5万元。

  谢荣善是两名在养鸡场打工的贫困户之一。他告诉新快报记者,在这里养鸡非常开心,也很有信心。开心是因为每个月可以拿到2800元的收入,有信心是因为学家禽养殖出身的驻村工作队员陈辉宏教会了他养鸡的整套专业知识,包括喂食、消毒、管理等技术,自己也成了半个专家。在科学的支持下,养鸡的成活率非常高,鸡苗一般养160~180天就可以出栏了,而胡须鸡由于是优质品种,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

  据了解,疫情期间,养鸡场的胡须鸡一度遇到滞销难题,省农科院发动职工购买,以每只68元的价格内销,以消费扶贫解决了部分销售难题。

  吴寿迁告诉记者, 除了养鸡场,驻村工作队还发动贫困户进行庭院式养殖,不但免费给鸡苗,还发饲料,几年累计给62户贫困户创收超过70万元。

  贫困户谢保今年55岁,妻子下肢残疾没有劳力,家里还有三个年幼的小孩在读书,因此不能外出打工。驻村工作队每年给他家发200只胡须鸡苗。谢保的爱人何玉萍说,这些鸡养大后,行情好时一只能卖一两百元,家庭收入因此增加不少。

  2017年,驻村工作队还给谢保买了一头母牛和两头小牛。谢保说,通过养牛,这几年卖了四头小牛,赚了两万多元。

  他说,去年一家五口还拿到了扶贫产业带来的9000多元分红,加上他们有低保补贴,目前日子过得算是知足。

关键词2

支持三农

送技术赠品种培养致富带头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省政府直属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省农科院秉承“科技创新 服务三农”的办院理念,对洪排村的帮扶力度非常大。

  驻村工作队队员何文杰告诉新快报记者,省农科院每年都会给村民发放很多优良的水稻种子、花生种子、蔬菜种子等,无论是否贫困户,都能免费领。

  在洪排村的田头,贫困户谢翠云正在收花生,她说,田里花生的种子就是省农科院免费发放给她的,长熟后个头更大,比当地的土花生一亩能多收两三百斤。

  “只要村民肯干,不管是不是贫困户,我们都毫不犹豫地帮。”吴寿迁说。 志武家庭农场负责人谢志武虽然不是贫困户,但一家生活压力也不小,大女儿读大学,两个儿子一个在读中专一个读初中。夫妇俩非常勤劳,承包十几亩土地经营农场综合种养。新快报记者在他们的农场看到,这里密密麻麻种满了丝瓜、凉瓜、豆角、茄子、辣椒等各种蔬菜。

  谢志武的爱人吴妃三告诉新快报记者,他们每天凌晨4点左右就起床,整理蔬菜并运到菜市场卖,而下午还要来农场浇水、摘菜等。因为供不应求,他们还批发蔬菜来卖。虽然做得辛苦,但是一年也能赚十几万元。而农场里的瓜果蔬菜,除了豆角外,都是省农科院送的种子。因为经营得好,隔三差五就有外村的人过来参观学习。

  吴寿迁说,从2017年起,驻村工作队每年都组织专家到农场提供技术指导,并支持他们种子、肥料和农药等价值两万多元。希望通过他们的成功,带动更多人勤劳致富。

不但在产业上,在教育上,省农科院也是不分是否贫困户,一律支持。比如村里有孩子考上大学的,除了政府的补贴外,用单位自筹资金给贫困户家的孩子奖励4000元,非贫困户的孩子则奖励1500元。几年来,还投入自筹资金50余万元用于改善洪排村小学办学条件。

关键词3

同心同德

推动一批民心工程落地 村民幸福感满满

  由于党建抓得好,干群更团结,几年来,洪排村很多民生设施、民心工程也得以建起来。

  据介绍,十几年前村里建办公楼,结果因资金、用地等问题一直烂尾。2018年,省农科院投入帮扶资金及争取行业资金152万元,建好了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前面的一块空地还被建成了村党支部办公大院。这个集办公、群众文化活动和党员教育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彻底改善了村党支部的办公条件。

  如今的党群服务中心大小会议室齐全,大会议室里有投影和音响设备,可以容纳上百人培训和开会。中心里设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室、镇人大代表的联络室等。除了大堂外,每个房间都装上了空调。而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村民过来办事也方便多了。

  在企水,几乎每条村都有文化楼,唯独洪排村没有。为了支持村民,省农科院投入96万元,总共集资172万元开工建设,于去年9月建成新文化楼。此后,遇到重大节日,这里也能像别的村那样演大戏了。

  村党支部办公室后面有块空地,以前村民喜欢在这里打牌聊天,但它是一块泥地,下雨时村民走过去一脚泥,不下雨时走过也会一脚灰。为此,省农科院利用帮扶资金建设文化广场,将广场硬底化,并建起了一个文化长廊。新快报记者走访时,村民正三五成群坐在文化长廊里聊天,非常惬意。有意思的是,长廊前面一块“洪排村同心同德文化广场”石碑,似乎在时刻提醒着村民,只有同心同德,才能真正把家乡建设好,使日子好起来。

  据介绍,省农科院还投入资金,为洪排村打了深水井建好了水塔,让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此外,还装好路灯、建好篮球场等等,让村民幸福感满满。

  离开洪排村时,党群服务中心贴的一副对联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它写着:“天降甘霖万里春风酬绿野 党施惠政千条瑞气落乡村”,横批是“政通人和”。也许,这正是省农科院和驻村工作队这几年帮扶的真实写照。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政通人和的这个小渔村,一定会在乡村振兴发展上大放异彩。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