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绘就绿美画卷:省农科院助力翁源龙仙中心村焕发新颜
为深入贯彻“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协同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并高质量落实“双百行动”工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双百行动”驻翁源服务队、驻龙仙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院环艺所专家团队紧密联动,以创新的院地企合作模式为引擎,整合科技资源与人才力量,沉潜至翁源县龙仙镇中心村的田间地头,开启了一场以科技赋能的绿美提升行动,剑指打造四季如画、和谐宜居的乡村典范,为这片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新活力。
厚植沃土:筑牢乡村生态根基
根深方能叶茂,土沃才得花繁。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深谙此道,首先聚焦土壤改良这一根本环节。他们匠心独运,一方面,充分利用中心村唾手可得的蘑菇种植废弃基质,经科学方法充分腐熟后“变废为宝”,将其均匀施入土壤,显著增加了有机质含量,优化了土壤团粒结构;另一方面,精准引入外部资源,选用经专业发酵的鸽粪有机肥,为土地补充全面均衡的养分,有效改善土壤的保水、保肥及透气性能。通过将这些改良材料与原有土壤深度翻耕、充分融合,为后续的植物生长营造了一个健康、肥沃、充满生机的“家园”,确保了绿美建设的长效与稳固。
精选芳华:妆点乡村靓丽容颜
在植物的甄选上,团队秉持“低成本、易养护、高颜值、本土化”的核心原则,精心引入了一批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乡土及岭南特色植物。花期绵长、色彩热烈的簕杜鹃,依势攀爬于道路两旁与庭院围墙,构成生动的垂直绿化景观;四季常绿、清香四溢的马缨丹,优雅地点缀在村民休憩的公共活动区域;全年繁花似锦、随风摇曳的紫云藤,则为村庄增添了无尽的缤纷与活力。在“美丽庭院”的精心塑造中,更是巧妙平衡经济效益与景观美学,鼓励栽植龙爪桑、青柚、龙眼、嘉宝果等特色佳果,以及金花茶、枇杷、栀子花等药食同源植物。如此一来,不仅满足了家庭的日常所需,更营造出“户户有景、院院不同”的独特庭院风情,让乡愁与诗意在家门口悄然生长。
巧筑层次:升华乡村景观意境
为打破单一平面绿化的局限,团队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景观格局。通过科学规划,新增了一批开花乔灌木,并更新了部分地被植物。在村委会、主干道两侧、公园核心区等关键节点,引种了大福木棉、紫花风铃木、银合欢等树形优美、花色鲜明的高大乔木,使其成为引人注目的视觉焦点与天际轮廓。在中层空间,则搭配种植了红千层、四季山茶花等开花灌木,或成片栽植于林下,或点缀于精致花坛,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色彩与层次感。同时,针对部分长势欠佳或老化的地被植物进行汰换,选用翠芦莉、马利筋、姬岩垂草等生命力旺盛、花期较长的新品种,快速实现地面覆盖,提升了地面的色彩斑斓度与整体景观的精致感。
示范引领:彰显科技创新魅力
为充分展现农业科技在乡村美化中的硬核力量,团队特意在村委会周边、居民家门前、休闲小公园等显眼位置,精心辟设了景观植物新优品种展示区。这里集中亮相了省农科院环艺所自主研发培育的竹叶兰、朱顶红、特色茶花等多个“明星”品种。这些新优品种各具风采:竹叶兰四季常开、适应性强;朱顶红花朵硕大、色彩艳丽夺目;茶花系列则品种繁多、寓意吉祥且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的引入,不仅显著提升了中心村的景观品位与独特魅力,更让村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成果,增强了自豪感与认同感。
授技育人:赋能乡村永续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确保绿美成果能够长期维护、持续焕发生机,专家团队深知“造血”的重要性。他们精心组织了一系列现场培训,面向当地村民以及直接参与乡村景观营造和后期养护的工作人员。培训内容紧贴实际,涵盖了植物识别、日常养护要点、科学修剪技巧、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等核心知识。通过“理论讲解+实地操作”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着力培育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爱家乡的本土专业化景观营造与管护队伍,为中心村绿美建设的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确保美丽乡村永续发展。
春风化雨,科技赋能。在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倾力支持与精心指导下,翁源龙仙中心村的绿美提升行动正蹄疾步稳,各项举措落地生根,一幅生态优美、环境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新画卷已然在粤北大地徐徐铺展。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心村,将实现从基础绿化到精致美化、从粗放管理到智慧呵护的华丽升级,不仅将成为远近闻名的绿美乡村建设标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畅享高品质的田园生活,更将凭借其独特的生态魅力,吸引人流、集聚资源,有力带动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兴旺,为“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与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