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中晚兼用型广适性优质稻新品种黄华占的选育及其应用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成果名称 | 早中晚兼用型广适性优质稻新品种黄华占的选育及其应用 |
登记年份 | 2017 |
级别 | 省级 |
奖项 | 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证书号 | B011-1-01-D01粤府证:〔2016〕2891号 |
获奖单位及排名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 |
本单位获奖人员及排名 | 周少川(1)、李宏(2)、黄道强(3)、朱小源(4)、卢德城(5)、李康活(6)、周德贵(7)、司徒志谋(8)、赖穗春(9)、王重荣(10)、陈深(11)、胡学应(12)、王志东(13)、吴基党(14)、裴树珍(15)、 |
授奖部门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获奖时间(证书日期) | 2017.2 |
备注 | 成功获奖4次 |
详细介绍 |
黄华占先后通过广东、湖南、湖北、广西、海南、浙江、重庆、陕西等8省审定和江西七市的引种许可,成为我国审定次数最多、适种范围最广的常规稻品种;并成为重庆、湖北、陕西的省区试对照种 。黄华占实现了优质、高产、抗逆与广适性的高度统一,在多省区试中产量、品质稳定,比常规稻对照平均增产12.99%,比杂交稻对照平均增产5.41%,达国标优质稻一级和部颁优质稻1等。黄华占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广东、江苏),高抗条纹叶枯病(安徽),抗稻曲病(陕西),抗倒性好,耐热性好,是我国首个大面积具有耐热性并较系统研究了耐热机制的水稻品种。通过合作研究,本项目对黄华占的产量、品质、抗逆性和广适性等重要农艺性状开展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对黄华占及其溯源和衍生系列品种进行了重测序和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阐明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实现了水稻全基因组分子育种可操作化。 以黄华占为新一轮核心种质及其集成创新的综合育种方法,本项目培育了黄丝占、黄莉占、黄粤占、黄籼占、黄粳占、黄合占、黄广占、黄秀占、黄软占、新黄占、黄丰占等20个优质稻新品种,组配了玖两优黄华占、桃优香占杂交稻组合。同行单位育成了粤农丝苗等9个国内审定品种、4个菲律宾审定品种、2个越南审定品种、两系不育系沪旱3S和抗除草剂黄华占。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8篇。黄华占已成为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和高校水稻研究团队开展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品种和举世闻名的水稻品种,对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提升我国水稻育种国际地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基础上,本项目创立了以品种权使用为纽带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常规稻开发新模式,促进了黄华占的大面积推广,通过订单农业形式创造了多个优质米品牌,有力推进了我国优质稻产业化进程,黄华占已成为我国稻米市场的价格晴雨表。除传统耕作方式外,黄华占还是当前水稻产业方兴未艾的机插秧、直播稻、再生稻和华南地区菜稻菜模式中的合适品种。黄华占分别于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列为广东、湖北、湖南、江西省的农业主导品种。黄华占国内累计推广面积9148.82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59.24亿元。 |